2006年1月1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浙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法制版本
本报记者 陈卓/文

  从今年1月1日起,浙江的“文化大省”建设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部向社会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我省有42项具体项目入围——数量居全国首位。浙江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的?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众多……这些当然都不可否认。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引导,创新细致的普查工作和申报准备,思想超前,行动超前,才让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美丽传说的意义和魅力
  “西施”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西施的传说不少人也能讲个大概。但在“西施”越来越多地成为“美女”代名词的今天,能把这个传说较为完整地讲下来的,即便是在西施故里诸暨,都不到30人了。而要想讲到绕梁三日的境界,恐怕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了。
  这并不是骇人听闻的说法,而是有着普查依据的。从诸暨的普查情况来看,现有的“西施传说”传讲人员年龄最高的已经93岁,而能够较完整地讲述的20多人,年龄也多在50岁左右。
  一些颇有造诣的“西施传说”传讲人员,因年事已高而逐渐退出传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传说篇目难以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年轻的传讲人员中,能在技艺上独树一帜并在传讲人员中树立威望的,却又很少。
  “故事篇目大量湮没,传讲人员不断减少,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目前“西施故事”濒临失传危险的具体描述。
  根据传统,讲《西施赠扇》的故事时,需要一边讲一边打麦草扇;而如今,麦草扇早已被电风扇取代,即使有人想打扇,诸暨也已经很少有人种大麦了。
  西施出生地诸暨苎萝山,早已不存本来面目。“原生地”的变迁势必加速“西施传说”的逝去,就连原先用来承载“沉鱼之美”的“白鱼潭”,也因为水利建设的需要,已风光不再。
  而“西施传说”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固有的个体存在,被赋予了特定的美学意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情人眼里出西施”、“郎才女貌”、“发愤图强”……这些成语、俗语我们并不陌生,它们构成了西施故事的主线。
  真善美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前进的动力。所以,“西施传说”是诸暨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个缩影。这就是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此次,“西施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类”入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省的白蛇传传说(杭州市)、梁祝传说(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和济公传说(天台县)也同时入围该类别。
  目前,诸暨对这个“口头文学”的保护有一个“五年计划”,从2006年到2010年各有“分工”。2006年,除了全面普查外,还要编写中小学《西施故事》教材,建立“西施民间艺术职教班”,建立“西施文化生态保护村”等。到了2008年,要建立一支200人的农民“西施故事”传讲队,全面普及学校“西施故事”的传讲教学。在“五年计划”的最后两年,则要求学校“西施故事”的传讲率达到70%。
  当地工作人员相信,5年后,传说类、说唱类、演唱类的“西施传说”,不少小学生都已能琅琅上口了。

  几个响当当的“第一”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个《办法》,是根据宪法第22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办法》第二条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了这样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而早在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中,就已对积极开掘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资源,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开始运行,浙江和云南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全省开展综合性试点”的省份。
  同年10月下旬,省文化厅就开始举办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训班,授课教师全都是我省在民间艺术保护和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而且,培训班的讲稿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深化成熟,经过修改最终编印成近12万字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训讲义》,用来指导全省各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与抢救、保护。
  后来,这份讲义成为兄弟省市纷纷索要的“宝贝”。
  现在,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浙江有几个响当当的“第一”:
  ——2005年5月,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是全国最早公布此类名录的省份。
  ——2002年起,省政府每年为此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至今累计已达2000万元,这样的投入在全国不仅最早,也是力度最大的。
  ——2005年7月,我省举办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这是全国首创。
  ——2006年1月1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省成为申报项目最多、入围推荐名录项目最多的省份。
  据了解,此次公示的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挑选出来的,公示期为30天。对最终申报成功的项目,国家将提供具体的保护方案和专家、资金保障等。今后,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另一方面,已在名录中的代表作也不是“终身制”的。相关部门会对其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没有履行保护承诺或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申报只是保护的开始,而不是保护的结束,更不是保护的全部,这是保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申报不只是得到一个名分,更是我们要承担的一份责任。”

  制度保障步步为营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绸;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诗中所写的,就是曾为宫廷用剪得到乾隆御章、解放后又受到毛主席特别关注的“张小泉”。多年来,无论当地政府还是相关专家都给予其极大的支持,“张小泉”几代人也花费了无数心血,但即使这样,“张小泉”仍面临着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境遇。
  其实,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和支撑。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得益于此。
  这项工作开始之初,省文化厅就确定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进行了细致规范的工作安排,确定普查工作标准化和普查范本,开现场会,印发《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登记表范本》,并分类设计和印制了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档案袋6.4万只,直接分发到乡镇。
  基于普查,省文化厅开展了两次保护项目申报工作。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省政府公布,共64个项目。而且,项目申报与项目补助分开——列入名录的项目都是基于其有突出科学、文化、历史价值,却未必能拿到补助——只有那些积极进行保护工作的项目才可以成为补助项目。
  全省各地在逐步确定保护的重点项目后,都制订出详细的抢救方案,排出时间表,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采录,实施立体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包括“张小泉”在内的所有申报项目,都已拿出了自己的保护计划。这些细致可行的保护计划,使得各地的重点项目保护颇见成效。
  比如,“西施传说”的保护,当地政府计划不仅要抓好相关基础理论等研究,还要建立西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对“西施由越入吴线路”上的各个景点(传说源生地)实行重点保护。
  新昌调腔,也采取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办法,收录整理,开培训班和发挥老艺人作用等“多管齐下”。
  海宁市在抢救皮影戏的同时,提出皮影艺术保护“八个一”的具体要求,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去年4月,省文化厅修订和下发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和《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命名办法》,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省文化厅还制定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草案),立足“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族民间艺术的专项资金也将大幅增加。“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保护与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向本报记者表示,到2015年,我省将基本构建起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展示、产业运作、保护制度和宣传推广的“五大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保护体系。
  据了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草案已在制定中,有关部门正争取尽早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列入立法计划,为我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省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民间文学类
  白蛇传传说(杭州市);梁祝传说(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西施传说(诸暨市);济公传说(天台县)
  音乐类
  嵊州吹打(嵊州市);舟山锣鼓(舟山市)
  舞蹈类
  龙舞(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狮舞(临海市)
  戏剧类
  昆曲(浙江省);高腔(衢州市、松阳县);新昌调腔(新昌县);宁海平调(宁海县);乱弹(台州市、浦江县);越剧(嵊州市);皮影戏(海宁市);木偶戏(泰顺县)
  曲艺类
  温州鼓词(瑞安市);绍兴平湖调(绍兴市);滩簧(兰溪市);绍兴莲花落(绍兴市);杭州小热昏(杭州市)
  美术类
  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金石篆刻(杭州市西泠印社);青田石雕(青田县);宁波朱金漆木雕(宁波市);乐清黄杨木雕(乐清市);东阳木雕(东阳市);灯彩(仙居花灯、海宁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嵊州市)
  手工技艺类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市);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市);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杭州市);天台山干漆夹■ 髹饰技艺(台州市);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绍兴市);竹纸制作技艺(富阳市);湖笔制作技艺(湖州市)
  传统医药类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浙江省)